隨著高美館的「裸: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」即將畫下尾聲,這篇關於泰德美術館群的展覽與蒐藏也已上線。非常榮幸能參與高美館館刊《藝術認證》的「泰德學專題」,爬梳泰德美術館群的展覽與蒐藏發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當泰德首次於泰晤士河畔敞開大門,英國藝術為主要大宗,展廳僅有8間,約245件展品。到了今日,全國共有4間泰德分館,超過7萬件,囊括了英國本地與國際的現當代藝術。
時間回到19世紀,成立於1824年的倫敦國家美術館,是首要收藏展示藝術的官方機構。然而,該館以歐洲文藝復興以降的藝術品為主而飽受批評,大眾指責美術館未盡到身為「國家」代表的責任。英國政府雖意識到作品失衡的問題,卻始終沒有做出進一步動作。私人收藏反倒帶起新的風氣。1835年起,許多藏家開始慷慨捐增英國藝術給國家美術館,大戶包括弗農(Robert Vernon)與謝普肖克(John Sheepshanks),後者數目多達236幅繪畫。庫房的擴增迫使國家美術館搬家,最終於1859年落腳倫敦市中心的特拉法特廣場。即使國家美術館的館藏與腹地增加,一座「國家的」、「英國的」美術館之成立聲浪仍居高不降,經過13年的討論協商,政府與各部門間仍未達成共識。最終,促成這樁美事的並非政府,而是來自利物浦的糖商亨利‧泰德。(全文見內)